大館舞台

大館 x 港樂:《社交距離》

《幸福家庭與狗》階段展演

大館 x 港樂:《社交距離》

賽馬會樂.憶古蹟網上音樂會─「隨著音樂遊大館」

《水土無聲》

《無限聚音樂會》

庵藏不露:不遇不遇還須遇

《毛·恐不入——毛鬙鬙》階段展演

《雙雙》

《有你,故我在》(進行中)─ 在下世紀來臨前嬉戲

See You Zoom Again

《牢∞性》創作特輯

《維多利雅講...住些少先》

《人為景觀(數碼進行式)》

日期及時間

2020年12月21日 - 2021年2月28日

地點

網上

費用

免費

簡介

合作夥伴

默契是音樂演出不可或缺的精萃,但在疫症的籠罩下,音樂家已多月無法與同儕排練和演出。自16世紀起,空間距離一直是作曲家的靈感之源,不少作品與建築結構互相呼應。結合兩者,多媒體藝術家成博民邀請香港管弦樂團的音樂家,於大館獨特的空間演奏作曲家龐樂思的新作《社交距離》。在分隔多月後,身兼樂團首席定音鼓的龐樂思與同儕再次聚首一堂,在大館以音樂、影像和建築記錄這不平凡的時光。

作曲家的話

「社交距離」於我曾是個虛無的概念,直至人們真正被迫隔離,樂團無法奏樂時,我才真正明白。為了讓我的樂團──香港管弦樂團的部分團員回來合奏,我寫下這個作品。以小型樂團編制,技巧超卓的樂師各自代表不同的樂器家族:木管、銅管、敲擊樂、豎琴及弦樂,在影像或保持距離的現場演奏中現身。由於傳統演出場地關閉,我想到了突破常規的設置和標誌性建築,正正就是由赫爾佐格和德默隆設計─大館中宏偉的旋轉階梯。

作品的概念是「聲音雕塑」,可以以兩種方式呈現:樂師全部身處同層、至少相隔兩米;或每層都有樂師,如同立體西洋棋棋盤。我原本的構思是將四位獨奏者當成四個「角色」,重現疫症期間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影像/時刻──人們在家中隔離時,推開窗戶向著外面唱歌。我想像樂師在不同樓層的窗戶,窗戶團團圍繞著中間的廣場,樂師「唱」出樸素簡陋的旋律。

這段日子,人們都付出了很多。樂曲氛圍蕭索,令人聯想到孤獨。獨奏段都是哀歌──是四首不同的歌曲,講述喪失、絕望、激動、夢幻、精神的巨大痛苦,還有希望。醫護人員、不能抱孫兒的祖父母、去世時沒有親人在旁的人,還有數以百萬計被迫接受孤獨時光的人。到了全曲最後一段,所有旋律同時響起。

背景聲音中的mp3以低音和金屬的敲擊樂聲構成,襯托對答的樂器。低音(D)從頭到尾貫穿全曲,持續到底,彷彿反思新型冠狀病毒那種無處不在的威力似的。我們雖然也許偶然忘了疫症(就像持續低音的效果一樣),可是疫症仍然滲透在日常生活中。全曲由「七扇窗戶」組成:1. 圓號獨奏;2. 長笛獨奏;3. 插曲;4. 低音單簧管獨奏;5. 小號獨奏;6. 插曲;7. 所有窗戶。

配合富創意的戲劇效果,作品在大館的階梯上呈現了我理想中的模樣,並錄製成影像。疫症使音樂家徹底失去了最原始的渴望,就是在台上親密地一同演出。我希望透過這部作品,鼓勵世界各地的同儕在各自城市中的地標錄製,將樂團中的精英呈現人前,靜候生活再度回歸新的正常。

我亦另外改寫了為13把弦樂器對答的版本(Op. 23b),兩個版本的樂曲結構和mp3相同。

編制
長笛
單簧管
小號
圓號
第一小提琴
第二小提琴
中提琴
大提琴
豎琴
敲擊樂


導演:成博民
音樂監製:蔣源龍
作曲及首席定音鼓:龐樂思
第一小提琴:王亮
第二小提琴:余思傑
中提琴:李嘉黎
大提琴:方曉牧
長笛:史德琳
低音單簧管:艾爾高
小號:莫思卓
圓號:江藺
豎琴:譚懷理


限時觀賞


*拍攝進行期間場地並無開放予公眾到訪


藝術家簡介

導演

成博民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。現為多媒體藝術家、導演及影像設計師。香港演藝學院客席講師。眾聲喧嘩創團成員。
多媒體工作室「春秋大夢」創意總監,曾參與多個演唱會及主題公園之影像設計。並於2020年策劃及創作大型建築投影作品「織人之歌」。

www.daaimung.com

作曲家

龐樂思生於芝加哥,2000年加入港樂,擔任首席定音鼓。他以筆名「OZNO」發表作品,至今已建立了相當名氣,作品以範圍廣泛又充滿創意見稱,樂種包括管弦樂、室樂曲、獨奏曲、聲樂、電子音樂以及劇場作品。近期在香港首演的作品包括第一首清唱劇《復活》、第二首清唱劇《預言》、第三首清唱劇《加百列》(為獨奏家、合唱團、管弦樂團及mp3而寫),由香港巴赫合唱團首演;還有《家庭》由梵志登與港樂於2016年首演。《社交距離》是他最新的作品,寫於幾個月前。